文訊 [第476期]:圖文不符 圖像世代生成中

點閱:1

作者:文訊雜誌社編著

出版年:2025.06

出版社:文訊雜誌社

出版地:臺北市

最新發刊 : 2025-06-01

雜誌類型 : 月刊



雜誌簡介: 《文訊》雜誌創刊於1983年7月1日,發行逾30餘年。2003年5月3日,《文訊》改隸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,持續發展迄今,基金會成立宗旨在於保存、研究、傳播、發揚台灣文學。
基金會所發行之《文訊》雜誌,為關心新書資訊、出版動態、閱讀環境的優良人文雜誌,重視人文史料的蒐集、整理及研究,提供完整的藝文與出版資訊,報導作家創作與活動;同時結合國內從事現代文學研究的作家、學者,共同為現代文學的發展貢獻心力。由於長期的累積及用心,獲得文藝界及學界普遍的肯定,不但已成為台灣現代文學的資料庫,更是台灣文學發展的檢驗指標。

本期內容簡介

1977年所舉辦的「圖像世代攝影展」中,影像與文字的關係,不再以現實作為唯一度量,而是如何與其他的影像與文字建立並發生關係,藝術史上稱之為「圖像世代」(Pictures Generation)。
回顧蘇珊.桑塔格《論攝影》所言,當電視、電影、廣告、海報等無數圖像充斥於日常的世界到來,「照片打造的影像世界,取代了真實世界」,桑塔格如此描述。
時至今日,高科技如AI或VR,低科技如迷因,圖像與文字的關係第N次進入嶄新階段。
本專題試圖邀請圖像世代的原住民一起討論並想像,此一現象對創作的巨大影響。
雜誌簡介
 
《文訊》雜誌創刊於1983年7月1日,發行逾30餘年。2003年5月3日,《文訊》改隸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,持續發展迄今,基金會成立宗旨在於保存、研究、傳播、發揚台灣文學。
 
基金會所發行之《文訊》雜誌,為關心新書資訊、出版動態、閱讀環境的優良人文雜誌,重視人文史料的蒐集、整理及研究,提供完整的藝文與出版資訊,報導作家創作與活動;同時結合國內從事現代文學研究的作家、學者,共同為現代文學的發展貢獻心力。由於長期的累積及用心,獲得文藝界及學界普遍的肯定,不但已成為台灣現代文學的資料庫,更是台灣文學發展的檢驗指標。
  • 編輯室報告(p.1)
  • ︱人物春秋︱〈文壇新秀〉儘管我是一個離開的人―專訪陳二源《最後的劍蘭》(p.64)
  • ︱特別報導︱世紀之筆―紐約僑界慶賀鼎公發表新著《江河旋律》(p.90)
  • ︱談文論藝︱梁宗岱與沉櫻的故事(p.97)
  • ︱我們的文學夢︱文學與我的少年和初老―詹偉雄的文學夢(p.102)
  • 全球華文文學通訊(p.122)
  • 空白頁面(p.ii)